作者: 时间:2021-07-01
渝府办〔2021〕8号
綦江区人民政府、万盛经开区管委会,市政府有关部门,有关单位:
《綦江—万盛一体化发展规划》已经市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重庆市人民政府办公厅
2021年6月25日
(此件公开发布)
綦江—万盛一体化发展规划
綦江—万盛是重庆的“南大门”,是重庆中心城区功能向南拓展的战略支点,是渝黔合作先行示范区,也是全市产业和人口集聚的重要区域。为贯彻落实《中共重庆市委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建立健全“一区两群”协调发展机制的实施意见》和《重庆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加强统筹协调和政策引导,加快推动綦江—万盛一体化同城化融合化发展,编制本规划。规划范围包括綦江区、万盛经开区全域,总面积2747平方公里。规划期为2021—2025年,远期展望到2035年。
一、规划背景
(一)重要意义。
推动綦江—万盛一体化同城化融合化发展,有利于优化全市区域发展布局,促进重庆中心城区功能拓展,培育主城都市区发展新的增长极;有利于发挥西部陆海新通道重要节点作用,深化渝黔合作,加快向南开发开放,助推重庆内陆开放高地建设;有利于加快探索毗邻地区融合发展新机制,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和重庆主城都市区建设发挥示范作用。
(二)发展基础。
綦江—万盛扼守渝黔要冲,是渝南黔北区域性交通枢纽和重要物资集散地,渝黔高速、川黔铁路、渝贵铁路等纵横交错,已初步构建起铁、公、水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境内水系发达,是重庆中心城区城市供水后备水资源库;矿产资源丰富,是全市重要的能源基地;旅游资源富集,拥有黑山谷5A级旅游景区和老瀛山、古剑山2个4A级旅游景区。工业化、城镇化水平较高,装备制造、新材料、新能源等产业在全市具备一定影响力,是全市重要的工业基地之一,2020年人均地区生产总值7万元,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67.9%,建成区面积48平方公里。两地在资源型城市转型、采煤沉陷区综合治理、老工业基地搬迁改造、全域旅游发展等领域共同探索形成了一批可复制推广的典型经验。
(三)机遇挑战。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明显增加。我国发展仍然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已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新发展阶段。随着共建“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发展、西部大开发等重大战略深入实施,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一区两群”协调发展等加快推进,綦江—万盛一体化发展迎来更加有利的机遇期。同时,也面临诸多挑战,经济体量、城市规模对发挥支点城市功能支撑不足,高质量发展基础还不牢,产业转型升级滞后,互联互通水平亟待提升,资源环境约束趋紧,一体化发展体制机制有待健全。
二、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重庆提出的营造良好政治生态,坚持“两点”定位、“两地”“两高”目标,发挥“三个作用”和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等重要指示要求,准确把握新发展阶段,深入践行新发展理念,积极融入新发展格局,切实担当新发展使命,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一体化同城化融合化为基本路径,主动参与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在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现代产业协同创新、城乡区域融合发展、生态环境联防共治、公共服务共建共享、更高水平开放合作等方面迈出新步伐,加快建成重庆主城都市区南部支点城市,努力在全市发挥“三个作用”中展现新作为、作出新贡献。
(二)基本原则。
整体谋划,合作共建。坚持“一盘棋”思维,加强交通、产业、科技、生态、民生等领域规划对接、政策协同,做到统一谋划、一体部署、相互协作、共同实施,优化整合区域资源,显著提升整体竞争力。
深化改革,创新驱动。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强化改革的先导作用。强化创新引领发展,加快集聚创新资源,推动科技创新应用与产业转型升级深度融合,构建区域协同创新体系。
开放引领,联动周边。强化区域功能分担,深度参与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一区两群”协调发展,主动加强与周边地区交流合作,以高水平开放合作积极融入新发展格局,在承接、服务、配套国家和全市发展大局中加快自身发展。
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学好用好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两山论”,走深走实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两化路”,构建绿色低碳的生产生活方式和建设运营模式,推进生态网络共建和环境联防联治,实现可持续发展。
循序渐进,重点突破。处理好远期愿景与近期目标、全局与一域、整体与局部的关系,因势利导、试点先行,突出抓好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以重点区域、重大项目、重大改革为牵引带动全域一体化发展。
(三)发展定位。
加快建设区域交通枢纽、商贸物流中心和公共服务中心,促进人口、产业和各类资源要素高效集聚,打造渝南黔北地区最具影响力、竞争力和带动力的增长极,建成主城都市区南部支点城市。重点在以下方面取得突破:
西部陆海新通道渝黔综合服务区。发挥西部陆海新通道重要节点功能,联动通道物流和运营组织中心,优化物流组织服务,加快集聚相关产业、资源要素,服务通道沿线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渝黔合作先行示范区。发挥区位、交通、产业优势,联动江津、南川,强化与黔北地区合作,在开放平台合作、通道资源整合、产业协作联动、生态文明共建等方面先行先试,打造渝黔合作的桥头堡和主阵地。
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探索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新路径,发展新产业、培育新业态,在城市品质提升、接续替代产业培育、创新链产业链协同、采煤沉陷区治理、资源能源节约利用等方面率先突破,建设全市重要的新能源、新材料基地,打造全国资源型城市高质量转型发展示范样板。
都市健康旅游目的地。依托生态、人文资源,夯实全域旅游、全民健身基础,推进文化体育旅游各业态深度融合,打造各具特色的健康旅游名片。
(四)发展目标。
到2025年,綦江—万盛一体化同城化融合化发展格局初步形成,主城都市区战略支撑和传承辐射功能明显增强,地区生产总值占主城都市区比重提高到4%以上,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73%。内畅外联的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逐步健全,西部陆海新通道渝黔综合服务区建设初具规模,区域协同创新体系基本建立,产业集聚能力和服务功能明显增强,生态安全格局持续巩固,生产要素自由流动的体制机制障碍基本消除,利益共享和成本共担机制不断完善,綦江—万盛一体化发展先行示范区建设取得重大进展。
到2035年,建成一体化同城化融合化发展的百万人口现代化城市,力争经济总量、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较2025年翻一番,基本实现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水平进一步提升,区域协同创新能力显著增强,现代产业体系趋于成熟,开放型经济体系更加完善,人民生活品质大幅提升,成为主城都市区辐射带动渝南黔北地区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和动力源。
三、构建一体化发展格局
以发挥优势、彰显特色、协同发展为导向,统筹生产生活生态空间,构建布局合理、疏密有度、人口经济资源环境相互协调的一体化发展新格局。
(一)构建“三片联动、相互融合”的城市发展格局。
统筹区域交通、市政、产业、公共服务等一体化规划布局,加快綦江城区、万盛城区提质更新,规划建设永桐新城,打造各具特色的城市功能板块,推动各片区间功能互补、相向发展,增强综合服务功能和竞争力,共建百万人口现代化城市。把永桐新城作为城市空间拓展的主体区域,依托綦江永城镇、万盛南桐镇的城镇和产业基础,深入推动城乡融合发展,以产兴城、以城聚产,集中资源加快建设产城融合、职住平衡、生态宜居、交通便利的郊区新城,打造綦江—万盛一体化发展先行示范区。加快綦江城区“东进”步伐,高标准建设北部智慧生态城,打造人气汇聚的城市“会客厅”。积极推进万盛城区“西拓”,加强与新经济产业园、大黑山旅游度假区等联动,打造宜居宜业宜游的高品质示范城。强化各片区间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产业协同发展、公共服务共建共享,依托城市轨道、快速路网等建设,构建便捷畅通的“半小时通勤圈”、宜居宜业的高品质生活圈,促进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自由流动,产业和人口高效集聚,实现高水平的一体化同城化融合化发展。
图1 綦江—万盛一体化城市发展格局示意图
(二)构建以“一廊、六园”为重点的产业发展格局。
合力打造綦万创新经济走廊。横向沿三环高速,纵向沿渝黔高速复线,依托北渡—升平产业园、桥河工业园、通惠食品加工产业园,规划建设金桥—隆盛临空产业园、永城—南桐现代制造产业园、关坝—扶欢循环经济产业园,引导各园区明确2—3个产业主攻方向,围绕产业链布局创新链,打造细分领域的特色优势产业集群,建设分工协作互补、产业链供应链创新链高效协同的创新经济走廊。
推动现代服务业集聚和农业特色化发展。以城区、物流园区、旅游景区为载体,做大做强商贸、物流、旅游等现代服务业,建设若干主业突出、特色鲜明、配套完善、带动性强的现代服务业集聚区。立足自然禀赋和发展基础,统筹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布局,加快集群化、规模化发展,打造西部经果林发展区、中部粮油蔬菜产业发展区、东部农体旅融合产业片区、东南部茶叶发展区,共建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
图2 綦江—万盛一体化产业发展格局示意图
(三)构建“一心、一网、三屏”的生态安全格局。
围绕大娄山国家重要生态功能区建设,以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湿地公园等重要生态空间保护为重点,构建老瀛山城市生态绿心、綦江河生态水系网和西部古剑山、东部黑山、南部万隆三大生态屏障。落实生态保护、永久基本农田、城镇开发等空间管控边界。根据生态保护需要,实施土地综合整治、工矿废弃地复垦利用、矿山环境恢复治理等工程,促进生态空间内建设用地有序退出。
图3 綦江—万盛一体化生态安全格局示意图
四、推进基础设施互联互通
以提升内外联通水平为导向,强化渝南门户功能,适度超前规划建设传统基础设施和新型基础设施,加快构建互联互通、管理协同、安全高效的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
(一)建设区域综合交通枢纽。
推进铁路大通道建设。建设重庆南向铁路枢纽,加快实现“半小时重庆中心城区、1小时贵阳、2小时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主要城市、6小时广州深圳”。新建万盛—关坝铁路,续建关坝—赶水铁路,改扩建川黔铁路,加快推进渝贵、渝桂高铁和铁路二环线等前期工作,研究新建广安—涪陵—柳州铁路、改造三江—万盛—南川铁路。推动渝贵铁路、三江—万盛—南川铁路开行城市公交化列车,研究论证重庆中心城区—綦江—万盛城轨快线,加快融入重庆主城都市区“1小时通勤圈”。
加快完善公路网络。完成渝黔高速公路扩能,加快建设綦江—万盛—正安、安稳—习水、重庆—赤水—叙永、万盛—桐梓羊蹬、綦江绕城高速公路,改扩建綦江—万盛高速公路。积极推进渝黔高速南环至綦江段高速公路、重庆中心城区—綦江—万盛快速通道等前期工作。加快建设南桐—接龙、永城—庆江省道公路。开展江津—綦江—万盛高速公路规划研究,新(扩)建一批快速路、产业路、旅游路等骨干公路。
构建安全高效运输体系。开展万盛支线机场布局研究,规划建设一批直升机起降点,提升航空运输服务能力。研究推动綦河航道综合开发利用。研究建立城乡客运一体化建设运营机制,统筹推进综合客运站和公交枢纽布局建设,加快实施公共交通“一卡通”。推进铁路专用线进大型工矿企业和物流园区,一体化构建铁、公、水、空多式联运交通物流枢纽,实现货运“零换装”。
图4 綦江—万盛一体化交通基础设施重点布局示意图
(二)加强能源基础设施建设。
优化区域电力供给。建成蟠龙抽水蓄能电站,加快神华国能重庆电厂环保迁建,研究论证蟠龙(二期)、安稳电厂“上大压小”。大力发展生物质能发电。利用现有燃煤发电装机容量,完善电网主干网架结构和地方电网,推动神华国能重庆电厂、蟠龙抽水蓄能电站等500千伏变电站和升平、青年、江南机场等220千伏变电站建设,提高区域电力供应保障能力,加快城区和负荷中心电网建设。
强化煤气资源保障。加快渝西天然气管网干线工程建设,研究推进渝黔天然气支线互联互通,完善供气支线和成品油仓储设施,优化油气终端基础设施布局。规划建设LNG生产基地,推进页岩气勘探开发和商业化运营。布局建设煤炭交易结算中心和煤炭储备基地,提高煤电企业存煤能力。
(三)完善水利网络。
因地制宜建设水源工程,增强水资源跨区域调配能力,形成多源互补、区域互通的供水水源保障和利用体系。加快建设藻渡、福林、板辽、天星等大中型水库,推进渝南水资源配置规划研究。新(扩)建通惠、天星、万盛二水厂等自来水厂,实施城市供水管网覆盖乡镇工程和乡镇水厂改造工程,推进城乡供水一体化。开展大中型灌区续建配套与现代化改造,继续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提速建设水文基础设施,加快实施綦江河综合治理、山洪灾害防治、病险水库(闸)除险加固,提高城乡防洪标准,排查整治防洪薄弱点,提升綦江河等重要河流洪灾防御能力。
(四)布局新型基础设施。
围绕新型网络、信息安全、转型促进、融合应用、产业创新等重点领域,有序推进数字设施化、设施数字化。部署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完善5G、千兆光纤、物联网等基础网络,加快建设容灾备份IDC中心、西南网络信息安全检测中心。聚焦产业转型发展需求,打造渝南特色工业互联网平台。加快建设城市智能中枢,推动公共充电基础设施优化布局,强化公共道路基础设施智能化改造,完善山地道路交通信息采集网络,构建智能电网,建设水利物联感知体系。推进智慧医院标准化建设,构建数字教育资源体系。加快建设公共大数据国家重点实验室重庆分部、5G天馈线检测中国泰尔实验室、灾备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西部中心、西南区块链检测中心、西南网络信息安全评测中心等创新基础设施。
五、建设协同创新产业体系
以大数据智能化为引领,建强产业链、优化供应链、提升价值链、拓展生态链,推动产业集群化、融合化、智能化发展,加快形成以先进制造业为主体、文化旅游业为特色、现代农业为基础的现代产业体系。
(一)大力提升协同创新能力。
协同打造创新平台。整合綦江、万盛产业园区和创新资源,联合创建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提升自主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能力,支持以“飞地经济”模式建设重庆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科技成果孵化基地。推进重庆移通学院(綦江校区)和重庆信息学院、陆海传綦智慧数据谷、浪潮大数据中心和重庆新基建网络靶场建设,打造信息安全谷。整合产业技术创新要素,建立綦江—万盛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围绕“大数据+智能制造”等重点领域,合力打造工业互联网重庆南部数据中心,搭建渝黔大数据协同创新平台。
加快培育创新力量。推动与市内外知名高校、科研院所、企业等联合设立新型研发机构,共建高水平科技合作平台、高新技术产业基地、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和星创天地。加强与西部(重庆)科学城、两江协同创新区、中国智谷(重庆)科技园合作,围绕区域产业发展需要,联合开展重点领域核心技术攻关。实施科技企业成长工程和国有企业创新驱动转型发展工程,支持创新型中小微企业成为技术创新重要发源地,到2025年设立研发机构的规上工业企业占比超过50%。
优化区域创新生态。落实“重庆英才计划”,实施统一的人才政策,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造就高水平人才队伍,营造“近悦远来”的人才发展环境。深化科技管理体制机制改革,实行重点项目攻关“揭榜挂帅”。健全多元化、跨区域的科技投融资体系,深化知识价值信用贷款试点,推动优质科技企业“上规”“上云”“上市”。完善创新创业服务体系,打造高水平创业孵化平台、专业技术服务平台和一站式公共服务平台,创新“专业机构+风险投资”综合孵化模式。支持参与“一带一路”科技合作和国际技术转移转化。
(二)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培育在全市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先进制造业集群。实施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发展工程、支柱产业提质工程、产业基础再造和产业链供应链提升工程,深入发展绿色制造、智能制造、服务型制造产业,加快产业转型升级。面向城市建设和产业升级需求,以镁铝铜合金、高端建筑玻璃、精细化工、化工新材料、新型建材为重点,推进原材料领域结构调整,打造全市重要的新材料基地。按照绿色、安全理念,提升页岩气综合开发效率,完善锂电新能源产业生态,建设全市重要的新能源基地。巩固齿轮、变速器、关键传动零部件产业优势,发展新能源汽车关键零部件、摩托车整车及零部件配套,打造全市重要的高端装备制造基地。培育壮大消费品工业,突出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大力发展绿色食品、保健品、化妆品产业。
大力承接产业转移。发挥资源、市场和通道优势,着力提升产业承接能力,以更大力度、更高标准共同承接东部地区和国际产业转移。统筹老工业基地搬迁改造、采煤沉陷区综合治理等国家级试点,完善产业园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平台,提升生产要素质量和配置水平,优化产业链供应链发展环境。完善区域产业生态,全面推行“链长制”,积极培育产业生态主导型企业,推动中小企业“专精特新”集聚发展,健全高效协作的产业链供应链网络。支持符合优势产业定位的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新一代信息技术、消费品工业重大项目布局。支持与东部沿海地区建立产业转移结对关系,探索以“飞地经济”等方式共建产业园区。
(三)提升现代服务业发展水平。
提档升级商贸物流业。统筹推进重庆南部综合物流园、内陆无水港等综合性物流园区建设,完善区域物流分拨和城乡配送体系,构建多元化、智慧化现代物流服务网络。大力发展供应链物流、智能物流、冷链物流、国际物流、应急物流等综合性和专业化物流,建设渝南大宗商品和重要原材料物流集散基地。推动城市商圈向场景化、智能化、特色化升级,塑造城市特色消费品牌,提升区域消费吸引力。依托山水人文资源、特色美食等建设特色消费集聚区,打造人文气息浓厚的名街名镇,发展夜间经济、直播电商、社交电商等消费新业态。丰富完善城乡社区商业服务,发展智慧门店、自助终端等新零售,积极开拓城乡消费市场。
高水平发展文化旅游产业。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对标国际一流,突出渝南特色,整合优势资源,打造“全域、四季、全景、全天候”的高品质文旅产品和业态。突出康养游、红色游主题,加快构建横山—古剑山—老瀛山—黑山谷康养避暑旅游带,建好长征国家文化公园重庆綦江段。推动旅游业态多元化发展,打造冬季游、夜间游、沉浸式、体验类、演艺类等精品文旅项目。建设九锅箐和高庙康养旅游示范基地、火电工业博览园、黑山谷·万盛之眼、蘑菇总动员卡通IP文旅融合、记忆“157”文体旅融合、抗战军工文化旅游综合体、版画文创基地等,支持创建一批A级景区和市级旅游度假区,推动万盛黑山、綦江横山创建国家级旅游度假区,提升区域旅游美誉度、知名度。
大力发展健康服务业。增加健康服务和产品供给,培育发展健康医疗、健康管理等健康服务业,鼓励康复医疗、远程医疗、医疗旅游等新型业态发展。推动健康服务业与养老、体育、旅游等业态融合。拓展“体育+”产业,推动羽毛球、轮滑、游泳、冰雪、户外极限挑战等体育运动融入旅游景区,加快发展体育养生、体育用品研发制造及体育赛事经济等业态。
推动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引导制造企业发展服务环节,推动生产服务型企业创新服务供给,提升制造业服务化水平和全产业价值链。依托优势企业培育发展工业设计中心,推动高端铝合金材料、齿轮模具研发应用中心等建设。加快发展知识产权、科技咨询、科技金融、技术转移、检验检测、孵化载体等科技服务,构建贯通创新链、融入产业链、对接资本链的高技术服务体系。积极发展咨询、评估、会计、法律、人力资源等商务服务。
(四)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
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和“菜篮子”行政首长负责制,推进优质粮食工程,确保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以生态畜牧为重点,深化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蔬菜、水果、畜牧等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实施农业品牌提升工程,围绕食用菌、萝卜、辣椒、茶叶、笋竹等特色产品,塑造“渝南味道”区域品牌。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大力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休闲农业、乡村旅游、农村电商,支持打造网货生产基地和产地直播基地。加强农业科技创新和推广应用,建设农业品种改良和栽培技术研发中心,推进智慧农业·数字乡村建设。实施“千年良田”工程,连片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和丘陵山区宜机化改造。推进农产品仓储保鲜冷链物流建设。
(五)推动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融合发展。
加快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促进智能产业、智能制造、智能化应用协同发展,支持创建国家级数字经济应用示范高地,在“智造重镇”“智慧名城”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围绕集成电路产品谱系,完善芯片设计、制造、封装、测试等主要产业链条。聚焦5G通信产业,发展天馈线、射频通信器件、光缆、卫星及其核心部件等。培育发展网络信息安全产业,建设信息安全产业基地。鼓励重点企业建设行业级工业互联网平台,打造一批数字化车间和智能工厂,培育数字化管理、个性化定制、网络化协同等融合发展新模式。加速传统服务业线上线下融合发展,探索智慧零售、智慧旅游、数字金融等新业态。构建面向农业农村的信息服务体系,推动农业生产经营管理服务数字化转型。加强数字社会、数字政府等建设,提升公共服务、社会治理等数字化智能化水平。
六、共同推动城乡融合发展
围绕“城市让生活更美好、乡村让人民更向往”目标,用好山水人文资源,提升城市品质,推动乡村振兴,促进城乡融合发展。
(一)持续提升城市品质。
统筹推进城市更新行动和城市基础设施补短板强弱项,提高城市规划建设管理现代化水平。统筹生产生活生态安全需要,彰显“山水田园城市”特色,制定统一的国土空间规划和高效衔接、一体实施的分区规划,强化规划适应性和引领作用。加快补齐老城区公共服务、环境卫生、市政公用设施等短板,推进老旧小区和棚户区改造,重塑渝南山水古城风貌。推动废弃矿区、老旧厂区等转换用地用途、转变空间功能,打造一批品质高端化、业态多元化的新兴产业空间。高标准推进新城区开发,建设宜居城市、智慧城市、绿色城市、人文城市、韧性城市,全面提升城市功能品质和综合承载能力。构建一体化现代城市治理机制,创新城市治理方式,深化大城细管、大城众管、大城智管,共同加强城市运行安全保障。
(二)实施乡村建设行动。
统筹城镇和村庄规划建设,建立城乡一体的规划体系,推动巴渝村寨保护性开发。推动电力、通信、供水、燃气等城市基础设施向乡村延伸,持续抓好“四好农村路”建设。支持发展区域教育联合体和卫生健康共同体,完善农村养老、托育服务体系,通过联合购买、创作等方式增加优秀乡村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以农村垃圾、生活污水、厕所粪污为重点,持续加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行政村生活垃圾有效治理比例提高到100%。开展村庄清洁和绿化行动,建设一批绿色示范村庄。有序推进农村危房改造。围绕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目标,建立健全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机制,保持现有帮扶政策总体稳定,建立完善支持乡村振兴配套政策体系,推动乡村走向全面振兴、共同富裕。
(三)构建城乡融合发展新机制。
支持建设市级城乡融合发展先行示范区,加强改革授权、项目牵引、政策集成,围绕城乡要素自由流动、公共资源合理配置、产业协同发展等重点领域联合开展试验示范。完善承包地“三权分置”有效实现形式,推进农村宅基地改革,全面推开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就地入市或异地调整入市。加快培育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农村“三变”改革试点、“三社”融合。健全科教文卫体等城乡人才合作交流机制,引导外出本土人才返乡创业兴业。稳步提高土地出让收入用于农业农村比例,创新开发适合农业农村和农民发展需求的金融产品,鼓励工商资本投资适合产业化经营的农业领域。推动科技成果入乡转化。提高东溪、打通、丛林、永新等中心镇规划建设管理水平,加快煤炭落后产能退出区域转型发展,打造联接城乡的重要平台。规范特色小镇健康发展,支持传统村落保护发展和小城镇建设,打造城乡融合发展的新支点。
七、强化生态环境联防共治
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推进生态网络共建和环境联控,加快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夯实绿色发展生态本底,共筑大娄山生态屏障。
(一)推动生态共建共保。
加强区域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协同治理山水林田湖草等生态要素。全面推行林长制,严格限制天然林采伐,大力开展国土绿化。深化落实河长制,严控綦江河周边开发建设,强化綦江河主干水系河库岸植被保护,实施河道清淤疏浚工程,严格入库入河水质管理,打造水美、岸美、山环水绕的绿色生态水网。实施一批水土保持、石漠化治理、水源涵养、生物多样性保护重大工程,落实长江上游流域重点水域全面禁捕。实施采煤沉陷区综合治理,加强关闭矿山地质灾害和生态破坏风险防控,推动关闭煤矿矿井水治理。
(二)加强污染协同治理。
实行最严格的环境保护制度,建立污染预警、监测、处置联动机制,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推进区域大气污染联防联控联治,强化多污染物协同控制,基本消除重污染天气。推进綦江河、蒲河、扶欢河等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开展联合巡河,推动毗邻地区污水处理设施共建共享,完善饮用水水源地风险联合防控体系。加强土壤污染及固废危废协同治理,统筹规划建设大宗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设施、危险废物处理处置设施,协同推进无废城市建设,推动镇级及以上医疗卫生机构医疗废物集中无害化处置。深化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和资源化利用国家级示范县建设,共建一体化垃圾分类回收网络。开展跨区域联合执法,协同推进污染防治监测能力提升,共同预防和处置突发环境事件。
(三)探索绿色转型发展新路径。
紧扣2030年前碳达峰目标,创新绿色发展体制机制,加快形成绿色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推进市场导向的绿色技术创新,大力发展节能环保、清洁生产、清洁能源产业,因地制宜发展气候经济、山上经济、水中经济、林下经济。积极创建节水型城市,实施能源、水资源消耗等总量和强度双控行动,推动高耗能企业节能减排,严控新增高耗能、高排放产能,推行企业循环式生产、产业循环式组合、园区循环化改造。实施二氧化碳排放达峰行动,开展低碳城市、低碳园区、低碳社区试点示范。大力推广绿色建筑,构建绿色交通体系,引导绿色出行,促进绿色消费。支持开展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和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试验示范。
(四)加强环境影响评价。
密切跟踪规划实施对生态系统和环境、群众健康产生的影响,重点对资源利用、城市建设、产业发展等方面可能产生的不良生态环境影响进行监测评估。对纳入规划的重大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依法履行环评程序,严格土地、环保准入,合理开展项目选址或线路走向设计。完善跨区域重大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实行最严格的环境保护制度。把环境影响问题作为规划评估的重要内容,并将评价结果作为优化规划实施的重要依据。
八、强化公共服务共建共享
以更好满足人民群众美好生活需要为目标,推进基本公共服务标准化、便利化,提升公共服务质量水平,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一)共享教育文化体育资源。
共同推动教育事业发展。推进基本公共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深化优质学校跨区域对接帮扶、校长和教师交流合作机制,联合开展中小学集团化办学和优质学校建设,扩大优质义务教育资源覆盖面。支持引进国内外高水平大学或机构开展合作办学,支持市内相关高校在两地建设分校或分院,鼓励发展筹建民办职业院校,提升重庆市医科学校、綦江和万盛职业教育中心办学水平。联合实施产教融合发展工程,推动教育教学改革与产业转型升级衔接配套,创建国家产教融合发展示范区。
共建文化体育强区。积极参与“书香成渝”全民阅读服务体系建设,推动博物馆、文化馆、图书馆等公共文化设施合作共享,共同开展文艺创作、实施文化惠民工程。挖掘“三线”、矿山、僚人等文化资源,加强农民版画、永城吹打、金桥吹打、更古红苗芦笙舞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共同打造地域特色文化品牌。实施红色基因传承工程,建设重庆红军长征纪念馆。大力倡导全民健身,推动公共体育场馆、全民健身活动中心、体育公园、社区体育场地等体育设施建设和开放共享,创建全国全民健身模范区、全国体育旅游示范区。深化国家羽毛球高水平后备人才基地和重庆市残疾人训练基地建设,建设一批体育传统特色学校,提升竞技体育综合实力。支持共同申办国际、国家级和市级体育赛事,打响“黑山谷杯”国际羽毛球挑战赛等赛事品牌。
(二)推动公共卫生和医疗养老合作。
完善疾病预防控制、卫生应急、精神卫生、卫生监督等公共卫生服务网络,探索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联防联控常态机制,构建一体联动的区域公共卫生服务体系。持续推动“三甲”医院创建,推进特色专科医院和临床重点专科建设,打造区域医疗中心。完善基层医疗服务体系,加强全科医生队伍建设,健全成熟定型的分级诊疗制度。壮大渝南黔北医疗联盟,实行医师执业“区域注册”和多点执业备案管理制度,加强医疗卫生人才联合培养、异地交流。建立区域人口健康信息综合管理平台,推进医疗卫生机构之间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统筹医疗卫生和养老服务资源,促进医养融合,鼓励养老设施跨区域共建,支持民营养老机构品牌化、连锁化发展。开展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综合创新试点。
(三)完善就业创业和社会保障体系。
建立健全覆盖全民、贯穿全程、辐射全域、便捷高效的全方位就业创业服务体系,促进人力资源高效配置。建设新职业培训示范基地,联合开展职业技能培训,支持创建市级公共就业创业服务示范平台。深化劳务协作,加强信息沟通、政策协同,畅通劳动力就业渠道,依法保护劳动者合法权益。成立区域公共创业服务联盟,联合举办创业大赛,打造公共创业服务品牌。制定统一的社会保障服务指南,在社会保险、医疗保险、住房保障等方面推出一批便利化措施。探索构建跨区域救助信息共享和核查联动机制,实施异地施救。
(四)健全社会治理联动机制。
健全城乡基层治理体系,开展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深化“枫桥经验”重庆实践行动,建立健全源头防控、排查梳理、纠纷调解、应急处置的社会矛盾综合治理机制。提高社会治安立体化、法治化、专业化、智能化水平,构建城乡统筹、网上网下融合、人防物防技防结合、打防管控一体的社会治安防控新格局。建立健全安全生产责任体系和联动长效机制,有效防范和坚决遏制重特大安全生产事故发生。强化防灾备灾体系和能力建设,完善重大灾害事件预防处理和紧急救援联动机制,打造“半小时应急救援圈”。加强交界地带管理联动,建立重大工程项目选址协商制度。
九、深化对内对外开放合作
以共建“一带一路”为引领,全方位扩大对外开放,高水平参与区域合作,努力营造一流营商环境,推动开放型经济高质量发展,建好重庆“南大门”。
(一)提升对外开放水平。
稳步推进西部陆海新通道渝黔综合服务区建设,研究开行西部陆海新通道铁海联运(綦江—万盛至北部湾)班列,完善物流、口岸等功能,积极复制推广自由贸易试验区改革创新成果,加强通关便利化合作,打造西部陆海新通道重要节点。积极对接中新(重庆)战略性互联互通示范项目,深化与东盟国家投资贸易合作,建设中新数字经济产业园,扩大农产品、矿产、机电等进出口。大力发展文化旅游、康养运动、数字服务等服务贸易,发展特色加工贸易,加快培育外贸新业态新模式。加强对外经济文化交流合作,支持举办体育、康养旅游等国际性展会和论坛。
(二)主动服务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和重庆主城都市区建设。
牢固树立“一盘棋”思想和一体化发展理念,全面落实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重大战略任务,加强与重庆主城都市区其他区、川南地区战略合作,形成与发挥支点城市功能作用相适应的区域合作新机制。加快融入成渝地区现代产业体系,积极承接创新孵化成果,围绕成渝两地主导产业主动强化新能源、新材料、电子元器件、汽摩零部件等配套能力,努力打造产业链上最具竞争力的环节。加强农业、商贸、物流、旅游等领域合作,高水平参与共建成渝现代高效特色农业带、国际消费目的地、国际货运中心、巴蜀文化旅游走廊等。落实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便捷生活行动,鼓励以建立分院、合作办医、远程医疗等方式共享成渝两地优质医疗卫生资源。鼓励与江津、永川、自贡、泸州等地区建立常态化协同发展机制,参与共建川南渝西融合发展试验区、川渝产业合作示范园区。
(三)加快建设渝黔合作先行示范区。
以铁路、高速公路、国省干道等为重点,加快与黔北地区交通基础设施互联互通,联动毗邻地区共同融入重庆主城都市区“1小时通勤圈”。围绕产业协作共兴,探索共建产业园区,联手打造现代装备制造、矿产资源加工、新材料等产业集群和能源保障基地。培育区域旅游品牌,打造国际生态康养度假旅游大环线、川渝黔红色文化研学旅一体精品旅游线路,构建无障碍旅游市场,建设区域旅游集散中心。推动政务服务“跨省通办”和公交“一卡通”,推进户籍便利化迁移和居住证互认互通、社会保险协同认证、养老保险关系无障碍转移、跨省异地就医直接结算、公积金互认互贷等,提高就业、看病、上学、落户等生产生活便捷度。
(四)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
推动要素市场一体化,建立公共资源交易平台市场主体信息共享与互认机制,实现市场主体在区域内无障碍交易。探索建立“市场准入异地同标”机制,推进同一事项无差别受理、同标准办理。全面实施外商投资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制度,提升利用外资水平。推动诚信记录共享共用,建立守信联合激励与失信联合惩戒制度。对标国际一流水平,加快服务型政府建设,推行政务服务“最多跑一次”改革,加快实现区域内“一网通办”,最大限度精简行政审批事项和环节。推行企业简易注销登记,开展企业投资项目承诺制改革。优化综合监管体系,推进联合行政执法。建立规范化、常态化政商沟通机制,积极缓解民营企业和中小微企业发展难题,推动建立民营企业权益受损救助补偿机制,充分激发市场主体活力。
十、建设一体化发展先行示范区
围绕规划布局、产业政策、招商政策、项目审批、财税政策、综合执法等重点领域,在毗邻区域探索“六统一”合作机制,打造合作示范平台。
(一)推进永桐新城建设。
以永城镇庆江—南桐镇平山片区为重点,规划建设国际物流分拨、智能物流装备制造、应急产业基地,完善园区配套公共服务设施,共同打造仓储物流、高端装备制造、新一代信息技术和新材料产业集群。以永城场镇及南部片区、南桐场镇及北部片区为重点,合理开发利用山水、田园、温泉和人文资源,加快建设王良同志红色文化教育基地、国际温泉度假区,推进老场镇有机更新和“三线”遗址保护修复,完善城市基础设施和功能配套,打造产城景融合发展的山水田园新城。
(二)探索一体化发展新机制。
强化规划引领,统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空间布局,推动“多规合一”,共用一张蓝图。制定统一的投资项目准入目录,立足各片区功能定位,分区块明确主导产业,实现特色化、差异化发展。规范招商引资秩序,避免恶性竞争。建立统一的项目管理平台和企业登记标准。建立财政协同投入、利益共享的财税投入分享机制,共同组建永桐新城开发投资公司,统筹推进永桐新城投资、建设和运营。鼓励两地设立一体化发展基金,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基金的设立和运营。整合各行业行政执法职能,设立综合执法机构实施统一执法。
十一、推进规划实施
(一)强化组织实施。
依托重庆主城都市区建设联席会议制度,统筹指导和综合协调綦江—万盛一体化发展规划实施。市级有关部门要根据本规划统筹重大基础设施、重大产业和重大公共服务设施等布局,项目化、事项化、清单化推进綦江—万盛一体化发展。綦江区、万盛经开区要制定具体行动计划和专项推进方案,把本规划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落到实处。两地在制定实施各类规划、毗邻区域开发建设、跨区域重大基础设施建设时要加强有机衔接。建立两地领导干部交叉任职、互派挂职机制,强化两地干部对一体化发展的思想和政治认同。
(二)完善政策支撑体系。
加强要素供给和政策支撑,支持两地在重点领域深化改革、先行先试。除法律、法规和国家明文规定不得下放的权限外,探索向两地下放市级经济管理权限。加大对两地采煤沉陷区治理、接续替代产业发展的支持力度,在财政转移支付和政府新增债券等方面给予倾斜。优化政府债务限额管理和风险防范化解机制,有序化解两地存量债务,指导两地规范开展债务展期重组。支持探索PPP、企业债、REITs(基础设施领域不动产投资信托基金)、资产证券化等投融资创新,鼓励金融机构在两地开展“再贷款+”“再贴现+”金融产品服务创新,支持两地共同开展金融科技赋能乡村振兴示范工程、新型城镇化建设和科创金融试验区改革创新试点。支持两地按国家有关规定,依法核减耕地保有量和永久基本农田面积,强化用地指标动态管理,通过预控、地票、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等方式解决建设用地需求,支持创新点状供地、标准地供应等政策,多渠道保障城市空间发展需求。支持市属国有企业以市场化方式参与永桐新城建设。支持落实数据中心电价政策,完善重大电力设施布局。
文件下载
重庆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綦江—万盛一体化发展规划的通知.doc